MysqlMongoDB如何选择合适的

北京皮肤病正规医院 https://jbk.familydoctor.com.cn/bjbdfyy_zx/57875/

1.0层次模型数据库

用户购买,生成订单,订单详情里有用户购买的电子书:

一层一层铺开,一对多,这是「层次模型数据库」(HierarchicalDatabase)。

2.0网状模型数据库

一笔订单可以购买多本电子书,一本电子书也可以被多笔订单购买:

这就形成了「多对多」的「网状模型数据库」(NetworkDatabase)。

上面讲的两种数据库,也许你听都没听过。

我们用的,是「关系模型」,而非上面的「层次模型」或者「网状模型」。

为什么?

你会说,这样不方便遍历所有订单。

并不会,再加一个根节点就好:

你会说,这样查找效率很低。

也不会,因为可以优化下数据结构,比如换成B+树。

为什么我们从一开始就在用「关系模型数据库」?

3.0关系模型数据库

无论是层次模型还是网状模型,程序员看到的,都是实实在在的物理存储结构。

查询时,你要照着里面的数据结构,用对应的算法来查;

插入时,你也要照着数据结构,用对应算法来插入,否则你就破坏了数据的组织结构,数据也就坏掉了。

因为我们都没用过前面两种数据库,所以觉得「关系模型数据库」(以下简称RDB)的一切都理所当然,但其实,它做出了一个革命性的变革:

用逻辑结构(logicalrepresentationofdata)代替物理结构(physicalrepresentationofdata)

所谓「逻辑结构」,也就是我们经常看到的「表格」,User是一张表格,Order是一张表格,Book又是一张表格,它们之间的关系,用id来关联,这些id,可能是number类型,也可能是string类型:

但你看到的,不一定就是实际的,你看到的只是让你方便理解的「逻辑结构」,真实数据自然不是这样按表格来存储,表格无异于一个数组,数组查询是很慢的。

真实的「物理结构」,也许还是像「层次模型」和「网状模型」一样,是复杂的数据结构。

但到底是怎样的数据结构,你都无需关心,你只需把它想象成一张「表」去操作,就连可视化工具,都会帮你把数据可视化成表,来方便你理解。

Codd的这种思想,其实就是经济学里提到的:分工产生效能。

程序员们不需要直接和物理结构打交道,只负责告诉数据库,他想做什么,至于数据是如何存储、如何索引,都交给数据库,最终他们看到的就是一张张特别直观、特别好理解的excel表格。

而数据库则把维护物理结构的复杂逻辑,交给了自己,对程序员屏蔽了复杂的实现细节。

开发时写的代码少了,耦合性降低了,数据也不容易损坏,也就提高了生产效率(productive)。

一切能用同样的耗能,带来更多效能的技术,都会被广泛使用。

NoSQL

那后来为什么又有了NoSQL呢?

在RDB被发明的时代,软件多用于大型企业,比如银行、金融等等,人们对数据的要求非常纯粹:准确、可靠、安全,让数据按照期望,正确的写入,不要给老子算错钱就好,于是有了具有ACID特性的事务:原子性、一致性、隔离性和持久性。

那时候用网络的人很少,通过终端来访问客户端的人,更少,自然的,数据库的数据量和访问量都跟现在没法比,一台机器,足矣,最多再来个一主多从:

后来,你知道的,每个人手里都有个手机,每分每秒,都有成千上万的数据,写入你的数据库、从你的数据库被查出,于是有了「分布式」,有了BASE和CAP。这时候,RDB就会发现,自己之前的那一套ACID,竟然有点作茧自缚了:

为了保证事务的隔离性,要进行加锁,在分布式的环境下,就要对多台机器的数据进行加锁;

为了保证事务的原子性,在机器A的操作和在机器B的操作,要么一起成功,要么一起失败;

……

这些都要去不同节点的机器进行通讯和协调,实现起来非常复杂,而且要付出更多的网络IO,影响性能。

ACID在分布式系统上实现起来就会变得难以实现,即使实现了,也要付出很大的性能成本,于是才有了后来的各种「分布式一致性协议」,Paxos、Raft、2PC……而Mysql也提供了各种方案来实现分布式,当然,这些方案自然是很复杂的,比如「NDBCluster」:

而NoSQL则没有这么多承诺,它的一致性,一般都是最终一致性,当然你可以选择强一致,那自然就要付出点性能作为代价,当然你还可以弱一致,这样会更不安全,但是更快,一切取决于你对数据的要求。

除此之外,RDB的「数据库范式」(DatabaseSchema),也成了限制扩展性的瓶颈。为了避免数据冗余导致的各种问题(占用空间、删除异常、更新异常等等),我们在设计关系模型时,通常都是按照最小单位来设计的。

什么叫最小单位,比如用户有地址和爱好,那么在正确设计的关系模型(比如3NF)里,这就是三张表:

如果这三张表被分散在不同的机器,那进行关联查询时,就需要多次跨机器的通讯;

而对于NoSQL,这三类信息,都可以利用Json格式的数据,将它们存放在一起:

完整的存储进去,完整的取出来,不需要额外的操作。

NoSQL比RDB有更强的扩展性,可以充分利用分布式系统来提升读写性能和可靠性。

这不是谁设计好坏的问题,而是跟他们要解决的问题有关:RDB诞生于互联网萌芽的时代,那时数据的准确、可靠是最重要的,而NoSQL诞生于互联网快速发展普及的时代,大数据、分布式、扩展性成了数据库的另一个重要特性。

总结一下:

RDB首先得是准确、可靠,然后才向更高的「可拓展性」发展;

而NoSQL生而分布式,可拓展性强,然后才向更高的「准确性」发展。

NoSQL,notonlySQL,其实就是对那种打破了RDB严格事务和关系模型约束的哪些数据库的泛指,而随着要解决的问题的不同,又诞生了各种各样的NoSQL。

首先是「列式数据库」(Column-orientedDBMS),数据量上去了,我们想分析网站用户的年龄分布,简单说,就是你需要对同一个特征进行大数据量的分析统计,于是把原来RDB的「按行存储」的范式打破,变成了「按列存储」,比如HBase;

然后你发现有些数据变动不是很大,但是经常需要被查询,查询时还要关联很多张表,于是你把这些来自不同表的数据,揉成一个大对象,按key-value的格式存起来,比如Redis;

再后来你需要对博客内容进行相关性搜索,传统RDB不支持相关性搜索,最重要的,还是扩展性差,增加机器的带来边际效益有限,于是有了「全文搜索引擎」,比如Elasticsearch;

除此之外,还有「文档数据库」、「图形数据库」……

没有一种数据库是银弹。

总结

这篇文章的题目是「如何选择数据库」,这是困扰很多人的问题,那么多数据库,到底要选什么好?

可是当你问出这样一个问题时,其实你是在问一种「手段」。我现在要做这样一个需求,用什么数据库可以帮我实现它?

但其实你需要的不只是一种「手段」,因为如果对方甩给你一个冷冰冰的名字,Mysql、Elasticsearch、MongoDB,你肯定会问,凭什么?

你需要的,是一种「解决方案」。如果你需要数据十分严格准确,分毫不差,那我会推荐你采用「事务」和「关系模型」来处理数据;如果你需要数据能够被大量读取和写入,那我会推荐你扩展性强的「分布式」;如果你的数据经常是整个读取、整个更新的,那「关系模型」就没有「文档模型」适合你。

「事务」、「关系模型」、「分布式」、「文档模型」等等,这些就是「解决方案」,知道用什么「解决方案」,用哪个数据库,自然水到渠成。

正如一位大牛说的:

设计实践中,要基于需求、业务驱动架构。无论选用RDB/NoSQL,一定是以需求为导向,最终数据存储方案必然是各种权衡的综合性设计。

用户不会因为你用了Mysql或者MongoDB而使用你的软件,毕竟绝大多数用户都不知道Mysql和MongoDB是什么玩意。




转载请注明:http://www.aierlanlan.com/cyrz/4704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