Oracle等25家巨头断供俄罗斯,国产

上半年,Oracle发文称:“为了Oracle在全球各地的名员工的利益,为了支持乌克兰民选政府和乌克兰人民,Oracle公司已经暂停了在俄罗斯联邦的所有业务。”

随后,企业服务提供商SAP公司也宣布暂停在俄服务。据不完全统计,近25家科技巨头公司都对俄罗斯采取一定的限制行动,进一步在科技商业领域将俄罗斯逼向孤立的边缘。值得一提的是,在年2月28日,俄国准官方大报《生意人报》就放出消息,称世界第一开源软件平台GitHub,正在考虑限制俄罗斯软件开发者访问开源软件源代码储存库。虽然Github的CEO发文表示暂无此事,乍看开源软件也是自由使用的,但是开源协议仍然存在,而且内含部分限制,比如禁止受制裁国家的居民使用免费贴出的代码。这一切,是否足见“科技有国界”已成定论?不管结论如何,于我们而言,在愈演愈烈的国际格局影响下,将基础设施的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,确保自主可控,攻克“卡脖子”的问题,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紧迫,推进国产替代的步伐亟需加快。伴随着近些年国家政策的倾斜,我国的信创产业发展一路向好,国产化进程稳步向前,国产数据库的数量也如雨后春笋般涨速惊人。但即便如此,相较于有着近70年发展史的国外数据库,国产数据库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,国产数据库厂商在这个奋力追赶的过程中,机遇和挑战一直并存。基于这一现状,我们邀请到了dbaplus社群5位数据库专家,发表了一些个人观点和看法,同时也对国产数据库未来的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:Q1在您看来,目前国内对外国软硬件和技术供应商的依赖程度如何?在哪些方面依赖度高、替代难度大?某大型银行技术中心经理:目前来看依赖度相对较高,从硬件(比如CPU的X86架构、ARM架构)、操作系统(Windows、RedHat等Linux)、中间件(WAS、Tomcat等)、数据库(Oracle、MySQL、PostgreSQL等)、浏览器(Chromium内核已成绝对优势)等等,均是外国供应商占优。但是我们可以看到,国内信创产业现在已经处于风口,也是目前国内的一项战略。个人而言,每一个层面单独替代难度都不大,但是整体协同运转层面难度比较大,即生态体系层面上还是需要融合自治。某金融业核心系统技术专家:依赖程度和替换难度,并不是同一件事情。依赖程度高,并不代表不能替换。更多的时候,最难莫过于心理觉得难,觉得我们离了像Oracle这样产品,开发成本会升高,使用不方便,性能、高可用、高可靠可能都有些问题。这难道真的就是不可替换吗?真到了非换不可的时候,我觉得完全是可以换的。某数据库服务商架构师:依赖程度较几年前已经有大幅下降,越来越多企业的应用实现了国产软、硬件设施的替代。就目前而言,依赖度高且替代难度大的,主要在企业核心交易系统,它们普遍已经使用了国外商用数据库产品,但出于对系统稳定性、应用改造难度、运维配套的原因,未来国产化替代还需要投入更多的资源才能实现。某金融科技公司数据库专家:针对基础类的软硬件依赖程度较高,应用类的次之。例如基础软件操作系统、数据库;基础硬件如CPU;定制软件如工业设计软件等依赖程度高。Q2您认为目前国内的数据库国产化进度如何?需要在哪些方面加大攻坚力度?国产数据库的替代水平如何?需在哪些方面扬长补短?某大型银行技术中心经理:目前国内的数据库国产化进度还是处于上升期,需要数据库厂商在健全生态、简化落地过程等方面加大攻坚力度。这里我想说,这不是一家厂商单打独斗的问题,而是要形成一个生态圈,大家协同共赢才行。国产数据库的替代水平我理解是没问题的,像TiDB、GaussDB、OceanBase、TDSQL和达梦等国产数据库都很抢眼,很期待在迁移工具、自动化运维等方面进一步突破。某互联网大厂数据库专家:目前国内数据库国产化程度还是比较高的,如果从近些年来研发技术和数据库的紧密结合来看,很明显研发方向是在降低对于数据库的重逻辑依赖,转而通过分布式技术架构来满足性能和扩展性等强烈需求,而互联网作为开源技术的试验田,提供了大量的业务场景使得开源软件能够不断成熟迭代。其中以MySQL协议为典型代表的国产化数据库也在这股热潮中经历了深度考验,同时在功能实现上,国产数据库也更为贴合国内用户的使用需求和体验。从这个层面来看,国产化数据库通常都具有分布式的成长基因。但是,在行业中也于短时间内产生了大量的数据库定制化产品,这些都是在核心组件和底层服务之外的偏个性化定制,使得用户在林林总总的国产化数据库中容易迷茫。对于数据库来说,稳定性压倒一切,其中包括核心功能,也包括用户生态和服务,所以国产数据库的稳定性验证周期还有待观察。同时数据库作为基础服务软件,过多的泛应用化会让数据库技术的基础沉淀不够扎实,而过度追求ALL-IN-ONE的设计理念,会让数据库技术难以聚焦,限制更大的发挥潜力。某金融业核心系统技术专家:就我的角度来看,数据库国产化的进度,已超过我预期的速度,但要完成国产数据库的替换,是非常不容易的,虽然难但并不表示做不了。事实上,目前做成的案例也非常多,我觉得对此是可以有一些信心的。国产数据库产品,还需要使用者理解、适应它的产品特点,养成与之匹配的开发习惯。我个人觉得最重要的,一定是国产厂商的心胸要大,要敢于open,不藏着掖着,不回避自身弱点,敢于让所有人来认识他们的产品,甚至敢于直面客户、同行的批评,扎扎实实地把产品的能力做得厚实。某数据库服务商架构师:未来几年我认为数据库国产化还处于赶超的关键阶段,需要在产品研发、产品生态以及运维体系加大攻坚,给用户更大的信心。另外,国内企业也需要对国产数据库产品给予信心和耐心,产品需要更多的行业场景和应用场景,才能快速完善并实现弯道超车。目前国产数据库在分布式上取得了巨大的进展,未来估计在分布式、云化以及HTAP等方面都会发挥所长。某金融科技公司数据库专家:国产数据库经过多年发展,已初步具备一定产品能力,应重点加大攻坚的是稳定性、生态兼容性、易用性等方向。针对非关键业务系统,目前已可以做到了很好的替换,而针对关键业务系统,还需要较长过程。




转载请注明:http://www.aierlanlan.com/tzrz/3706.html